2016年是PPP落地向上拐点关键年份
一、地方政府的认识提升以及经过一年多的前期铺垫是2016年PPP落地加速的主因
2015年6月财政部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》(也称PPP57号文),“对采用建设-移交(BT)方式的项目,通过保底承诺、回购安排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的项目,财政部将不予受理”,但各个地方政府对PPP的反应和学习程度、进行程序是不一样的,普遍来讲地方政府在2015年两会之前观望程度更多一些(可能是由于PPP相关合同规定以及流程不熟悉所致)。直到2015年下半年各个地方政府对PPP流程以及规定熟悉之后,PPP招投标逐渐进入正轨。
即便是PPP项目招投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步入正轨,但PPP项目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准备,例如PPP项目规划、设计、环评等报告等,此外还有PPP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物有所值报告(这两份报告准备时间大约需要1-2个月左右)。这样就导致了虽然建筑上市公司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跟踪相关PPP项目,但2015年绝大多数PPP项目无法落地,直到2016年前期跟踪的PPP项目才开始相应落地。
二、PPP加速落地是中期而非短期现象
基建总规模变大+PPP项目份额变大=PPP总规模变大
财政部及发改委PPP项目库中涉及的行业众多,还有相当大规模的PPP项目会释放出来。因此PPP落地加速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。
原有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空间仍大。原有的轨交、地铁、城市道路、景观绿化以及污水厂、垃圾焚烧等环保项目在很多区域都还处于初级阶段,都还比较落后,这些投资还具有较大空间。2)新型城市化催生新兴基建方向。目前各个地方政府在综合管廊,海绵城市等新兴基建方向的推出上显示出积极的态度,在城市更新改造方面(新型城市化)的投资有很大空间。3)消费升级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。各个地方政府在包括基础性的文化设施、体育设施、保障性医疗、非营利性医院、学校等在内的消费升级基础设施投资每年在加大。
2017年PPP项目落地速度应该是一个稳态,每个地方政府都会根据自身负债能力和城市规划,会适时的推出一些PPP项目。对于有资金实力的建筑企业来讲,PPP模式的推出消弱了区域壁垒,有利于建筑行业集中度的提升。
三、PPP模式降低政府杠杆,未来将是基建投资主要模式之一
政府原来的投融资平台是城投平台,现在把杠杆从政府转移到企业,通过柔性PPP模式变成了银行按揭、分期付款。市政项目除了像上海这些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之外可能很多都是以PPP模式呈现的项目,未来PPP项目占比会越来越高。
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 韩其成